幼儿园里,中午小朋友都准备休息了,3岁的小明小心翼翼地举起手说:“老师,我要小便。”老师点点头,示意他轻轻地......小明走进卫生间两分钟之后从卫生间走出来,慢悠悠地回到床上。五分钟之后,小明又坐起来对老师说:“老师,我还要小便。”三分钟之后,小明又回来了,躺在床上翻来翻去,睡不着。十分钟之后,小明又坐起来了,欲言又止的样子:“老师,我还要小便。”老师迟疑了一下,点头示意,陪伴着小明去了卫生间。老师观察到小明小便的时候尿量很少,只有几滴。一个午休的时间小明起床去卫生间共有七次,每次小便都是几滴。小明的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个多周了,午休“尿频”现象最明显,除了尿频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异常。老师建议妈妈带孩子去看看医生是否是身体出现了状况。医生给小明做了检查均未发现异常。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我们一起来看一下!
故事中的小明有以下特点:
1、紧张的时候尿频症状比较明显,小明平时在家没有睡午觉的习惯,刚刚上幼儿园1个月,一到午休时间就担心,感觉时间非常难捱;加上幼儿园的要求,他必须躺在床上,小明会担心。
2、孩子属于敏感的性格特点,善于察言观色,做事比较小心谨慎。
3、除尿频之外没有其他不适。这种情况考虑神经性尿频。神经性尿频症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,患儿年龄一般在2~11岁,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,尤以4~5岁为多见。
出现以上现象有哪些原因呢?
1、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够完善,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,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障碍;
2、小儿生活中有一些引起精神紧张、对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刺激的因素。
宝宝有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做呢?
1、首先第一个爸爸妈妈要放松下来。
2、避免不恰当的强化。
3、需要营造孩子安全放松的环境。家长老师保持比较放松的状态,允许他在不打扰其他小朋友情况下小便。在家中爸爸妈妈也保持放松,对尿频尽量保持“视而不见”。因为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了解世界,对周围事物进行判断。随着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,尿频现象自然而然就消失了。
温馨提示: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用行为表达自己的需要,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才逐渐增强,学会观察孩子、读懂孩子是家长的一种能力,需要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练就“火眼金睛”。
咨询电话:0532-86995101